性xxxx视频播放免费_啊灬啊别停灬啊灬快点小柔_一本大道香蕉高清视频在线 _日韩欧美福利 -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創新層迎首單過會,今年以來第三家新三板公司IPO成功

2017/4/24 20:00:26 點擊:694
 


三板成指:1234.77


漲跌幅1.17%,成交額7.59億;總掛牌數11109,總成交1164家



三板做市:1138.00


漲跌幅-0.09%,成交額3.80億;做市掛牌數1585,做市成交724家



做市轉讓漲幅前五:



交易額前五:



要聞集錦

News

  • 創新層迎首單過會,今年以來第三家新三板公司IPO成功

  • 上交所官員:今年A股將核發500家,IPO 融資3000億

  • 完善退市等多項基礎制度是今年重點,新三板市場或有制度創新

  • 謹防那些pre-IPO陷阱中的套路

  • 關于摘牌時機,這些新三板IPO公司是這么操作的

1

創新層迎首單過會,今年以來第三家新三板公司IPO成功


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目前,首發在審的企業共有567家,其中新三板擬IPO企業共有89家。這89家公司中,擬在創業板上市的數量最多,達44家;擬在主板上市的企業數量次之,達35家;中小板則為10家。目前,審核狀態處于已反饋的公司有53家,如若按目前發行速度,無疑,今年將是新三板公司登陸A股的井噴之年。證監會發審委12日審核通過了貴陽新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天藥業”)的IPO申請,該公司也成為去年以來第四家成功過會的新三板擬IPO公司。對比來看,去年全年僅有江蘇中旗一家IPO過會,而今年的新三板公司IPO過會者已達三家,呈明顯加速之勢。


值得一提的是,12日過會的新天藥業與今年以來已過會的帶有基礎層背景的拓斯達、三星新材、光莆電子不一樣,即新天藥業此次還開創了新三板創新層公司登陸A股的先河,成為第一家成功過會的創新層企業。


發審委對新天藥業的審核進程也可謂神速。經記者查閱,證監會3月31日對新天藥業出具反饋意見,4月12日即過會,除去節假日,僅用了6天。而此前,拓斯達、三星新材、光莆電子等從被證監會出具反饋意見到過會,分別耗時18天到6天不等(剔除節假日),去年唯一過會者江蘇中旗則也耗時10天。由此可見,新三板公司的IPO審核速度正在穩步提升。


雖然審核速度不斷加快,但監管部門并沒有放松尺度。高銷售費、高推廣費、高會務費,這所謂的“三高”營銷是生物醫藥類企業中的普遍現象。而對于新天藥業,發審委方面曾要求公司說明“三高”數據的合理性。此外,新天藥業股權上的歷史權屬關系,以及股權合規性等問題,也曾是監管部門關注的重點。


根據新天藥業招股書,該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中成藥制藥企業,主要從事泌尿系統疾病類、婦科類及其他病因復雜類疾病用藥的中成藥產品研究開發、生產、銷售。2014年至2016年,新天藥業營業收入分別為4.54億元、5.22億元和6.33億元;凈利潤為3312萬元、4201萬元和5707萬元,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狀態。以此來看,公司的凈利潤率均不超過10%,而根據公司招股書披露,其綜合毛利率均超過81%,這也是發審委重點關注公司“三高”模式的緣由所在。


翻看利潤表,以2016年為例,新天藥業當年實現營業收入6.33億元,最終凈利潤為5707萬元,其中花在銷售上的費用高達3.65億元,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高達57.7%,比同行業公司當年平均數據高出約十個百分點。對此,新天藥業解釋道,公司采用專業化學術推廣營銷模式,有利于長期發展和新產品推廣,但同時也加大了銷售費用支出。另外,公司也需要不斷擴大營銷投入提高市場占有率。


新天藥業此番過會,無疑給準備登陸A股的新三板企業帶來更多期許,下一個又會花落誰家呢?


目前,擬在主板上市的艾艾精工早于2015年3月7日即已提交材料,與其同年提交材料的新天藥業目前已過會,而艾艾精工目前的審核狀態已處于預先披露更新。同樣在2015年遞交材料的公司還有海容冷鏈、華電電氣、百華悅邦、有友食品、凱倫建材,但具體遞交時間都晚于艾艾精工。從申報時間、審核狀態上來看,艾艾精工或將成為下一個完成“變裝升級”的新三板公司。據查,艾艾精工所屬行業為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細分行業為輸送帶行業,根據其2016年報顯示,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49億元,增長1.55%,凈利潤3106.51萬元,增長4.17%。此外,凱倫建材早已于2月份上會,但會議審核卻是暫緩表決。根據此前證監會對凱倫建材出具的反饋意見來看,公司股權權屬關系、關聯交易等問題成為監管部門審核的重點。發審委方面要求公司說明關聯資金往來發生的真實原因和必要性,并應對報告期內公司銷售收入增速較快的原因做出解釋。此外,監管部門還要求公司方面補充說明前十大客戶以及供應商的詳細資料,并核查與公司是否存在關聯關系。

2

上交所官員:今年A股將核發500家,IPO 融資3000億


上交所發行上市中心執行經理顧斌公開表示,根據一季度發行速度測算,2017年將延續去年11月12月的高速發行節奏。預計2017年全年核發IPO數量達500家,全年IPO融資額達3000億元。


昨日早間金陵晚報報道稱,2017年第一季度,A股IPO市場表現強勁。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共有147家企業實現上市,其中境內市場上市數量達到135家,創下歷史紀錄。一季度境外市場明顯受到“冷落”,中企赴境外市場上市數量僅為12家,環比下降84.9%。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共有147家中企完成IPO,達到自2015年以來的最高值。一季度上市企業中,境內上市135家,融資額共計696億,平均融資額5.16億;境外市場上市數量達到12家,環比下降84.9%,融資額共計82.75億,環比下降58.6%,海外上市依然處于下降趨勢。數據顯示,中國企業IPO境內市場回報顯著高于境外市場,2017年一季度境外市場回報延續了2014年以來的下降趨勢,平均回報倍數僅1.21倍,而境內市場達到2.53倍。第一季度中國上市企業主要集中在機械制造、化工原料及加工、建筑/工程三大行業,均為傳統行業;以募資金額來看,金融、機械制造、建筑/工程三大行業仍位居最吸金行業前三甲。


“一季度A股IPO數量創歷史新高,可以看出證監會在年初所傳達出的IPO審核加速的決心,也顯示市場正趨于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一位券商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新股發行加速,IPO審核速度也在加大沖刺。數據顯示,截至4月13日,證監會今年共計召開52次IPO審核會議,審核140家,扣除兩家暫緩后審核通過,剩余138家,有15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1家取消審核,過會企業為121家,過會率為87.68%。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最新相關報道稱,IPO正在以去庫存的方式全力以赴的發行。4月14日,證監會核準14家企業的IPO發行批文。4月份以來,證監會已下發了兩批IPO發行批文,總計24家。3月份,證監會共計核準5批IPO的發行批文,總計50家。2月份核發數量為34家,1月份IPO核發數量24家。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以來的三個半月時間,證監會共計核發了138家企業的IPO發行批文。平均每月核發數量近40家,平均每周IPO核發數量近10家。而證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4月13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622家,其中,已過會38家,未過會584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529家,中止審查企業55家。“財務核查會讓一些IPO撤走,再加上報告過期等其他原因,一些擬IPO企業還是會撤走的。按照目前的核發速度,一年左右的時間,庫存IPO將會消化完畢。”上海一家中型券商的高管表示。


實際上,IPO的批文發放速度一度超出很多業內人士的預期。近日,有投行人士向記者透露,監管層希望IPO的發行速度將保持在每周10家的節奏。盡管該消息沒有獲得證監會的證實,但從今年以來的發行速度看,IPO發行速度確實保證了每周10家左右。“今年監管層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大量發IPO,全力以赴去庫存,每周保證在雙位數。”上述券商高管向記者表示。甚至有投行人士預計,未來IPO發行的周期將會進一步縮短,例如創業板可能突破一年的上市周期。而伴隨IPO的大量發行,資本市場標的增多,一定程度上或也將抑制炒作。


而這種全力去庫存的方式似乎得到認可和支持。“企業可以上市,發行人高興,投資人有錢可賺,各方都愿意。而且從目前來看,對二級市場也沒有造成沖擊。”一家券商投行高管表示。“新報的IPO項目庫存在300家左右是一個相對合適的狀態。到那個時候,再融資、并購重組可能會有所放松。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看監管層的思路。”上述券商高管向記者表示。

3

完善退市等多項基礎制度是今年重點,新三板市場或有制度創新


國務院日前批轉的《關于2017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出具體改革任務和要求,其中包括完善股票發行、交易和上市公司退市等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對于完善退市制度,去年12月27日,證監會副主席姜洋指出,“對于走不動、跟不上或者有重大違法的上市公司,要嚴格執行強制退市制度,實現優勝劣汰,增強市場活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姜洋再次強調“證監會正在修改完善退市標準,將加強交易所一線監管,真正負起責任,依法依規,該退市就退市”。


今年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改革任務也涵蓋新三板,繼首次列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并與創業板并列提出之后,上述《意見》也提出“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


東北證券新三板中心總監付立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三板與創業板再次并列提出,表明新三板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的地位提高。而“積極發展”的提法表明新三板“二次創業”的方向是有所作為、完善制度、突破創新。付立春認為,結合《意見》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現階段新三板的核心問題是投資者供給失衡問題,應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在今年2月份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副主席趙爭平表示,新三板改革是今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改革的重點是完善市場分層,通過分層管理,把發行、交易、投資者準入和監管等多方面的改革貫穿起來,為眾多的掛牌企業提供差異化的制度供給,把市場的積極效應進一步釋放出來,重點支持那些創新能力強、誠實守信、運作規范、前景廣闊的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


與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致,《意見》也提出“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付立春認為,目前區域性股權市場(俗稱“四板”市場)更需要的是最基礎的規范安排。《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的通知》,從市場定位、管理體制、投資者準入、運營機構等8個方面,對區域性股權市場做了專門的制度安排。根據通知要求,證監會下一步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并出臺統一的區域性股權市場業務和監管規則。二是加強對省級政府監管工作的指導、協調和服務。三是對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規范運作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于違法違規行為,證監會將會同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堅決查處。另外,證監會也會采取多方面措施支持區域性股權市場發展。

4

謹防那些pre-IPO陷阱中的套路


隨著IPO審核速度的加快和再融資政策的收緊,二級市場的估值不斷下行,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尋求“更刺激”的標的,一時間諸如“pre-IPO就是確定的打新”“股權投資是戰勝通脹的最佳手段”此類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今天你pre-IPO了么”,成為投資人的新問候語。


面對著手握鈔票“嗷嗷待哺”的投資人,一些“頭腦靈活”的企業家也不免“開動了腦筋”,各種融資套路應運而生。


套路一:明年報材料

對于市面上售賣的某些pre-IPO項目,只要在BP的最后加上一句“630基準日”或者“1231報材料”,頓時“烏雞變鳳凰”,無數“投資人”紛至沓來,常常踩塌了大門,也不提這些項目是否滿足主體資格、獨立性、規范運營、信息披露等非財務審核要求,它們的報表上還擱著幾千萬未彌補虧損,對于這樣就跑出來聲稱明年報材料的公司,只能說一句:“您開心就好”。


套路二:XX機構領投

“XX機構領投,所剩額度不多”,“如果XX機構投,我們就投”,“我們的特點就是流程快,不用盡調”……然而,“XX投資機構領投”就能成為項目靠譜的標志么?Naive!不可否認,知名的投資機構在行業把控、企業選擇、風險控制等方面更具優勢,但知名機構“看走了眼”也不是新聞,更多時候,“XX機構領投”反而成了某些人哄抬估值的借口。做過投資的朋友都清楚,遞了TS不等于簽協議,簽了協議有時也會面臨變數。優秀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都會有自己獨到的思路和見解,如果永遠迷信“大機構的眼光”,更大可能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


套路三:綠色通道 

在“一人貧困,全家光榮”的指導原則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天涯海角去”就成了廣大投資人的座右銘。不僅僅是本身就在貧困縣的企業估值水漲船高,一些貧困縣外的企業也擠破了腦袋想要“被貧困”,排隊遷往貧困縣的企業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上山下鄉”之前,我們還是要再讀一讀證監會的扶貧政策:“注冊地和主要生產經營地均在貧困地區且開展生產經營滿三年、繳納所得稅滿三年的企業,或者注冊地在貧困地區、最近一年在貧困地區繳納所得稅不低于2000 萬元且承諾上市后三年內不變更注冊地。”原來,扶貧不是想扶就能扶的呀。此外,證監會還表示“審核過程中并沒有放松對這些企業的要求,監管部門對這些企業的發行上市條件不降低、審核標準不降低、審核環節不減少,審核程序不壓縮”。換句話說,“插隊也要按照基本法”,至于那些新搬到貧困縣的,利潤還不夠繳納2000萬所得稅的,還是洗洗睡了吧。況且,按照現在IPO審核的速度,優質企業上市也就是排個一年半載的事情,陽光大道你不走,偏偏去抄“捷徑”,要是不小心“捷徑”變“歧途”,走上“不歸路”就真的不能再怨別人了。


套路四:已經報輔導

據統計,2016年全年,僅新三板就有約190家企業宣布接受IPO輔導,是2015年的216%。而在2017年第一季度,更是有近百家企業發布公告接受IPO輔導。“公司已經報輔導,請抓住最后的致富機會”成為了某些人的“知名的口頭禪”。有些“pre-IPO”企業,一方面早早在證監局申報了IPO輔導,另一方面其實際控制人卻在悄悄地以各種名義售賣著老股。投資人以為撿到了便宜,卻不知等待他們的,是遙遙無期的超長輔導期。而在此情況下,某些輔導期購買老股的投資人甚至未簽訂任何保障條款,由此引發的風險不言而喻。


終極套路:賺成長的錢

在如今狂熱的一級市場行情下,pre-IPO企業的估值不斷上升,傳統的一二級套利的思維無以為繼,于是“賺成長的錢”成為了許多機構的共識。某些企業浸潤資本市場多年,深得套路,由此一些動輒數十倍PE,甚至上百倍PE的融資方案橫空出世。然而企業本身是否真的有如此高的成長性,在XX體育16億估值時進入的投資人表示有點話想說。


反套路方法一:偽pre-IPO企業常見的表現


1)財務數據、經營數據異常

這是一些偽pre-IPO企業常見的表現。投資人都喜歡“爆發性強“的行業,然而,動輒50%、100%甚至1000%的成長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特別是對于傳統行業和某些周期性行業。比方說著名的三板“轉板概念股”,三年近10倍的業績增長閃瞎了無數圍觀群眾的雙眼,而“預計2017年一季度業績大幅度下滑”就撤材料的理由也著實驚呆了眾多集郵黨。“相信常識,不要相信奇跡”是老一輩投資人留下的至理名言。


2)超長的IPO輔導期

IPO的輔導期通常在3-6個月,對于那些動輒輔導數年或“永遠在輔導”的公司,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規范困難、信息披露障礙、業績波動大等問題,而這些都是監管層的IPO審核重點。


3)董監高大肆減持

企業IPO后,董監高手中的股份將會獲得大幅度的增值,因此沒有特殊的理由,董監高不會輕易出讓手中的股權,對于某些一邊喊著“pre-IPO”,另一邊又大肆減持手中股份的董監高,如果不是陳光標式的道德楷模,就真要三思了。


4)反復多次融資

投資人的朋友圈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說現在一些企業的融資模式是“pre-IPO融資—最后一輪pre-IPO融資——報輔導——再做pre-IPO融資就剁手的pre-IPO融資”。對于一些年年報材料,月月pre-IPO的企業,可能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問題,如果投資人不仔細考證就隨意投資,那么大概率會把pre-IPO做成pre-IPO的平方甚至pre-IPO的三次方。


5)不愿意配合中介機構規范企業

比如說主體的適格性是企業IPO審核的關鍵因素之一,包括著名的股東超過200人問題,三類股東問題,國有股轉讓問題等。其中有些問題已經有所定論,有些問題的答案監管部門至今模棱兩可。一般而言,出于謹慎性考慮,券商等中介機構會要求企業在IPO前解決上述問題。對于一面喊著pre-IPO,另一面卻遲遲不愿意配合券商解決上述問題的企業,投資人就要十萬個小心了。


反套路方法二:企業是否滿足IPO審核的財務標準


眾所周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規定“最近 3 個會計年度扣非后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而《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則規定“最近2年連續盈利,最近2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在實踐中,券商的質控往往自行劃定”申報期扣非后凈利率不少于3000萬元的“質控標準,對于某些營業收入只有數千萬,利潤只有幾百萬,甚至未彌補虧損還未補足的企業,拿出一年后“神奇的扭虧為盈”并且大幅度增長的業績預測申報IPO,若非奇跡發生,那么離IPO的距離真的還隔著十條長安街。當然,確實有些扣非后凈利潤低于3000萬,甚至是最后一期虧損的過會案例,但常言道“天涯何處無芳草”,投資人在對此類企業做出投資之前,還是要仔細權衡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系。


反套路方法三:考察企業是否存在上市的實質性障礙


IPO審核對主體資格、獨立性、內部控制、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公司治理、財務會計等多方面進行了明確的要求,經過長年的摸索,聰明的券商、PE從業人員也總結出了一些IPO審核“隱含”的紅線:主體的適格性存疑、持續盈利能力不足、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存疑、關聯交易比例過大、大股東資金占用、人員機構不獨立、信息披露不充分等。比如說,一些村鎮的改制企業,往往存在工會持股及職工股的確權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形成實質性障礙。因此,對于擬投資企業,符合IPO審核的財務標準只是第一步,深入調研、排除其上市的實質性障礙,才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關鍵。


反套路方法四:計算企業規范運營所需的成本和時間


企業規范的時間和成本也是做pre-IPO需要重點考察的,從公司的角度來說規范運營的成本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當期利潤,過高的規范成本會直接打擊企業家的上市積極性,甚至會對企業IPO造成障礙;而過長的規范時間,有時也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影響,甚至錯過最佳的融資窗口。另一方面,對于投資機構來說,企業過高的規范成本和規范時間會打算正常的項目周期,造成IRR的下行,若因為規范時間過久錯過了融資窗口或規范成本過高造成上市障礙,則可能直接導致項目投資失敗。對于時間就是金錢的投資人來說,在投資前仔細計算企業的規范成本和規范所需的時間是十分必要的。


反套路方法五:考察實際控制人IPO的決心


俗話說的好,“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制造困難也要上”,前有新寶電器三次闖關,后有三棵樹八年抗戰。千言萬語說了那么多,實際控制人IPO的決心才是最關鍵的。當然決心這東西,掛在墻上不行,要擼起袖子才行。比方說:是否明確了公司治理結構、是否聘請了專業的董秘和財務總監、是否配合中介機構的工作、是否補繳了稅款和職工的社保公積金等。對于那些張口閉口IPO,卻一毛都不肯拔的鐵公雞,還是“敬而遠之”為妙。

5

關于摘牌時機,這些新三板IPO公司是這么操作的


像泰笛科技這樣的企業,他們似乎擅長捕捉機會,但又不安于室。這種行為邏輯究竟是隨風而動,還是順勢而為,值得觀望。在新三板待了105天后,O2O洗滌企業——泰笛科技計劃撤離新三板,同時放棄1.17億元的定增融資。知情人士表示,摘牌之后,泰笛科技將直接啟動IPO。


在去年12月登陸新三板之前,泰笛科技曾經考慮過境外上市。2014年9月搭建了紅籌架構,吸引到紅杉資本等海外投資機構。但到了2015年年底,公司改變了注意,取消境外上市計劃,拆除VIE結構,改為在新三板掛牌。


像泰笛科技這樣的企業,他們似乎擅長捕捉機會,但又不安于室。這種行為邏輯究竟是隨風而動,還是順勢而為,值得觀望。


先不說泰笛科技連續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8億元,短期內主板上市勢必無望。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隨著IPO發審的提速,為了趕上這班快車,確實有很多新三板企業在思考何去何從,那么最好的摘牌時機是什么?


轉板公司多選擇過會后再摘牌


中信建投投行部副總裁程明表示,新三板對信披的嚴格要求對會限制IPO申報的靈活性。他認為最佳的選擇就是有了IPO的想法和念頭之后就立刻終止掛牌,這樣可以避免在IPO期間和新三板的信息披露。但其實按照新三板公司轉板成功的案例來看,大部分掛牌企業最后還是選擇了比較保守的策略,就是在企業IPO過會之后才摘牌,但也不乏例外。


在目前新三板成功IPO的5家公司中,光莆電子是唯一一家選擇在過會前摘牌的公司。光莆電子2月27日成功過會,而在一個月前的1月16日,光莆電子就公告了摘牌計劃,3月21日終止掛牌,用時64天。江蘇中旗、拓斯達、三星新材,以及上周剛過會的新天藥業遵循的則是保守策略,四家公司都是在IPO過會后才進行摘牌事宜。拓斯達和三星新材均在過會三天后宣布摘牌計劃,而江蘇中旗于2016年8月19日過會,直到10月份才公告。


從向股轉系統報送材料到終止掛牌,拓斯達僅用了半個月時間。而三星新材因為申請時間趕上春節休假,公司1月25日送材料,2月24日才搞定,比拓斯達耗時整整多了一倍。程明透露,以往大部分企業多選擇IPO過會之后才摘牌,但現在很多企業在有IPO考慮的時候就開始先暫停轉讓,然后對新三板進行摘牌,這樣在IPO審核期間有更大的靈活性。


越來越多公司啟動IPO后立刻摘牌


截至4月17日,2016年至今共有122家新三板公司完成摘牌手續,摘牌主要有四大原因,包括未披露定時報告被強制退市、被上市公司吸收合并、A股上市,以及戰略調整需要。


如果說IPO和新三板同屬于天秤的兩端,那么A股開閘放水,加速了部分新三板公司的失衡。因配合公司經營規劃、戰略發展需要而選擇摘牌的公司中,有部分或明示或暗示其摘牌與IPO有關。


2017年以來,為了IPO的熊掌而放棄新三板的公司有13家,包括瑞貝科技、人之初、遙望網絡等。瑞貝科技終止掛牌的理由明確寫道:為了在境內資本市場(主板或創業板)上市的戰略發展規劃,公司于1月20日公告申請終止掛牌,3月21日完成摘牌。


而更多的公司并沒有直接挑明IPO想法,但均在摘牌前就已經開始啟動了IPO工作,如盛景網聯、星諾奇、博信通信、杰普特等。它們都選擇在有了IPO的想法和念頭后不久就終止掛牌。博信通信于2016年11月4日開始上市輔導,1月20日公告摘牌打算;杰普特1月10日開始接受紅塔證券輔導,1月18日披露申請摘牌公告;星諾奇去年12月與德邦證券簽署IPO財務顧問框架協議,擬籌備開展IPO事宜,1月3日公司宣布摘牌計劃。創新層公司盛景網聯去年底開始接受平安證券上市輔導,今年3月改聘招商證券為輔導機構。4月14日,盛景網聯宣布由于戰略發展規劃需要,公司擬申請終止掛牌。


IPO意圖明顯的鑫聯環保,去年12月將注冊地址遷至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上新城鄉,元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享受IPO綠色通道的政策支持。完成注冊地變更后,公司1月份隨即提出摘牌,3月21日正式從新三板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