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16000+次活動 汽車文化營銷第一股是如何煉成的?
文 | 挖貝網 馬春笛
全文2806字,閱讀約需4分鐘
服務100余家國內外500強企業;
承辦16000+國內外會議會展活動;
覆蓋5千萬+人次。
這是北京般若企業策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般若股份”)在整合營銷行業深耕20余年累計的客戶體量。
2016年,般若股份營業收入跨過1億元門檻,開始謀求在資本市場的發展。
般若,終極智慧
般若,源自梵語Prajna的音譯,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般若股份董事會秘書蘆洋透露,公司董事長王強本身便是藏傳佛教的信徒,“般若”講究的是“可于無形中而認知,亦可于有形中認知”,也是如今公司所推崇的文化理念。
蘆洋表示:“作為文化創意企業,般若股份一直堅持以有形的產品和服務去貫徹無形的品牌和文化理念。不爭不搶,道法自然,默默耕耘、尋求突破。”
般若股份這樣的文化理念的表現在兩大選擇,一是對客戶,二是未來對更高資本市場。
蘆洋表示:“目前公司客戶都是國內外一線品牌,和一線品牌合作的毛利率一般在25%—30%之間,凈利率在10%左右。但根據測算,一線品牌的毛利率和凈利率是略低于二三線品牌的。”
據她透露,般若股份更希望先通過與一線品牌的合作樹立起高端品牌知名度。在未來,再通過二三線品牌進行下沉,實現更好的利潤預期。
不同于目前“優而IPO”或未來尋求獨立上市可能性的企業,般若股份更希望在自身強大后走尋求并購路線。蘆洋表示:“以公司目前的體量來說,這是最確切最踏實的目標。”
事實上,般若股份所在的整合營銷行業,行業并購早就已經成為常態。
2014年,華誼嘉信購買迪思傳媒100%股份;深圳市聯建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上海友拓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利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上海氬氪廣告有限公司和銀色琥珀文化傳播公司。2015年,華誼嘉信5.87億收購好耶集團數字整合營銷業務;易傳媒“賣身”阿里巴巴;藍色光標收購多盟和億動兩大移動廣告公司;百度收購第二家原生廣告公司popIn等10余起并購案件。行業整合,資源與技術重組。
蘆洋透露,般若股份也在積極與有意愿的上市公司接洽。
線下“包圍”線上路線
1995年般若股份成立后,涉獵多個領域。2001年,聯手IBM,進軍IT行業;2007年涉足金融行業。
蘆洋表示:“中國工商銀行、VISA、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等都是般若的客戶。現在銀聯卡使用的標志就是我們董事長參與設計延展的。”根據蘆洋介紹,董事長策劃創意出身,不僅具有出色的創意才能,還有對行業敏銳的判斷。
2008年般若股份攜手醫療行業,親歷了中國醫療行業26.33%高成長時期。2009年,攜手寶馬汽車,開啟汽車行業營銷時代;2013年,般若股份進入互聯網領域,2016年開拓了騰訊、阿里巴巴等BAT客戶。
般若股份為不同行業的企業提供的是從理念開發、前期調研、線上推廣、線下執行、創意、設計、制作的一條龍整合營銷服務模式。
蘆洋表示:“線上的部分由公司全資子公司北京智酷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酷時代”)來負責。”
據挖貝網了解,智庫時代為般若股份提供了會議簽到、酒店分配、車輛管理、活動管理、汽車售后管理、運輸倉儲等6套軟件控制系統,為般若股份發展互聯網整合營銷業務提供了技術保障。
此外,智酷時代還將4D、VR、微信H5等形式帶入活動中,建立了新科技營銷模式。
然而這是路途的剛剛開始。
“目前智庫時代的業務主要是配合母公司線下活動,”蘆洋坦言,“很多品牌希望一個項目可以全權交給一家營銷策劃企業,對于線下部分,般若股份一攬子能夠完成,但線上部分,公司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讓客戶把線上部分項目分出去。”
事實上,“互聯網+”趨勢形成,數字營銷近幾年發展迅猛,與傳統營銷平分秋色。數字營銷行業伴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快速崛起,。
根據中信新三板研究統計,新三板數字營銷板塊企業共計108家。從營收增速來看,移動營銷(270%,樣本公司19家)增速最快,其次為視頻營銷(142%,樣本公司4家)和精準營銷(133%,樣本公司19家)。從凈利潤增速來看,移動營銷(180%,樣本公司19家)增速最快,其次為精準營銷(73%,樣本公司19家)和場景營銷(73%,樣本公司3家)。
蘆洋表示:“我們希望能夠拓展子公司數字營銷業務,打造一個營銷閉環。“根據估計,數字營銷業務的開展2017年將為般若股份帶來百萬元凈利潤增長。
面對數字營銷行業競爭,蘆洋表示公司對此充滿了信心:“數字營銷行業發展速度很快,業務開展也比較迅速,但目前的數字營銷企業很少有接觸線下的。與其他數字營銷企業相比,我們公司有豐富的線下經驗。公司會以多年積累的汽車、奢侈品、互聯網、高端品牌資源為線上數字營銷提供流量。”
汽車文化第一股
2016年7月,般若股份登陸新三板,成為新三板“汽車文化第一股。”
之所以如此稱謂,與般若股份客戶成分不無關系。雖然IBM、騰訊、阿里巴巴、國航、中國移動、中國銀行、GE等企業都是般若股份的客戶,但車企在其中占絕對優勢。
從公司前五大客戶來看,2016年般若股份前五大客戶分別為華晨寶馬、北京奔馳、寶馬(中國)、捷豹路虎、梅賽德斯—奔馳(中國),累計銷售額占總額度86.9%;2015年為華晨寶馬、寶馬(中國)、梅賽德斯—奔馳、東風英菲尼迪、SEAGATE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占比88.43%;2014年為寶馬(中國)、華晨寶馬、戴姆勒、梅塞德斯—奔馳(中國),占比88.4%。
“目前新三板基本沒有一家同行業企業像般若一樣,汽車領域銷售額占比在85%以上。“蘆洋表示,”我們每年都會接到寶馬、奔馳等汽車一個系列的項目訂單,我們已經與他們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一般情況下,車企的供應商名單是非常固定的。”
根據蘆洋介紹,多年的合作關系使得般若股份承接了客戶很多頂級的活動,如勞斯萊斯-古斯特全球中國首發儀式(線上+線下)、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期間參觀沈陽鐵西工廠寶馬新x1下線儀式。
事實上,般若股份主攻汽車市場不無道理。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汽車行業已成為我國重要支柱性產業。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早在2014 年,我國汽車銷量連續 5 年排名世界第一,成為世界汽車產銷大國。截止2015年末,全國適齡汽車用戶占比總人口66.96%,汽車購買需求旺盛。
汽車產業的迅猛增長,對于活動傳播需求日益旺盛。據統計,2015 年度中國公共關系服務領域的前 5 位為汽車(31.3%)、快速消費品(14.0%)、互聯網(10.7%)、通訊(8.5%)、IT(4.6%)。201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營銷活動傳播費用投入排名前50家,汽車企業便占據5家。汽車營銷空間廣闊。
蘆洋表示:“我們統計過,超過41%消費者從通過互聯網和移動媒體獲取信息,39%通過試駕、各大車展、4S店獲取。但汽車本身屬性決定了購買行為最終還是取決于線下,這也是般若股份最為擅長。”
汽車市場的巨大從般若股份近幾年營業收入得以窺見。
2014年般若股份營業收入4653.27萬元,2015年增長至8783.04萬元,2016跨越億元門檻,營業收入達到1億元。歸屬于申請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在兩年內增長近5倍,2014年183.35萬元,2015年564.8萬元,2016年826.7萬元。
蘆洋透露:“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1億元。當時公司大約70、80人在干活,70、80人賺了一個億·。”
但她認為,公司的潛力并不僅僅局限于此。
蘆洋表示:“與其他汽車營銷領域的企業相比,般若股份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多年與外企的合作中積累的國際化視角、強大的軟件輔助系統和內控體系。”
“但我們現在公司人數太少,人手有限;汽車行業前期需要策劃公司墊資。這些現狀決定了公司只能推掉部分訂單”,蘆洋如此說道。
- 上一篇:股轉再罰挑戰漲跌停新規投資者 近4月已有6例 2017/7/25
- 下一篇:擬摘牌又反悔 這些新三板公司為何搖擺不定? 201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