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xxxx视频播放免费_啊灬啊别停灬啊灬快点小柔_一本大道香蕉高清视频在线 _日韩欧美福利 -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新三板豪華版11111家掛牌公司背后的冷暖

2017/4/26 20:15:11 點擊:641
 


三板成指:1242.13


漲跌幅-0.14%,成交額6.69億;總掛牌數11111,總成交1208家


三板做市:1129.77


漲跌幅-0.09%,成交額4.40億;做市掛牌數1582,做市成交739家


做市轉讓漲幅前五:



交易額前五:



要聞集錦

News

  • 歷史性突破:證券法草案二審,新三板首入證券法

  • 新三板豪華版11111家掛牌公司背后的冷暖

  • 2017年第一季度定向增資總金額288.78億元,同比2016年下降21.59%

  • 一季度新三板20只牛股股價漲幅超過10倍,科研、信息技術業表現明顯

  • 年報披露扎堆延期有企業或摘牌,退市力度大對新三板絕非壞事

1

歷史性突破:證券法草案二審,新三板首入證券法


據新華社消息,4月24日證券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在充分考慮我國證券市場實際情況、認真總結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證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聚焦七大市場焦點。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成為七大市場焦點之一,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證券法草案將證券交易場所劃分為三個層次,新三板首次進入證券法。對于新三板和區域股權市場,證券法只作原則性規定,授權國務院制定具體管理辦法。


多層次資本市場:作出原則規定明確三層次


草案二審稿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要求,增加了關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原則規定:將證券交易場所劃分為證券交易所、國務院批準的其他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新三板)和按照國務院規定設立的區域性股權市場三個層次;考慮到國務院批準的其他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按照國務院規定設立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目前的發展情況,在證券法中對其只作原則性規定,授權國務院制定具體管理辦法。


現行證券法于1999年7月頒布實施,最近一次完成修訂是2014年8月31日。根據證券法,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均由國務院決定設立,但證券法對證券交易所的其他規定,基本上都是針對滬深交易所設計的。股轉系統在2013年12月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仍處于市場發展的初期,證券法對于股轉系統的地位并未予以規定。


此次證券法的修改對于新三板意義重大,作為最近幾年新興崛起的基礎股權市場,新三板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尷尬的是,新三板正處于“無法可依”的裸奔狀態。


由于缺乏法律層面對新三板地位的明確規定,投資者、掛牌企業,券商等市場各方對于市場發展路徑缺乏明晰的預期,股轉系統政策供給低于預期,缺乏清楚定位被認為是造成新三板流動性困局的主要原因。


此次證券法修改,新三板被正式納入證券法當中,宣告新三板的“裸奔狀態”結束。


證券法草案,為后續完善留有空間


東北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總監付立春認為,這次證券法修改對于監管、信披、投資者保護等方面都做了進一步細化。既考慮到注冊制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當中的迫切問題,也留下了足夠的空間,根據市場發展、改革進程,后續做進一步完善。


證券法草案把交易所分成三個層次:主板中小創,也就是一二板被歸于交易所中;第二個層次,在國務院批準的其他的全國性的證券交易場所只有新三板一家,它是唯一性的。單獨將新三板提出來,而非簡單劃分交易所和非交易所,說明新三板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應該看到,證券法草案雖然明確新三板獨占交易所三個層次中的一層,但畢竟不是交易所,與交易所還是有本質區別。目前新三板體量已經很大,有一萬多家掛牌企業,而且企業分化很嚴重,需要差異化的制度安排。新三板上接交易所,下接四板市場,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市場期待新三板能為優質企業提供比交易所更活躍,更創新的制度供給,為質地一般的企業提供接近于區域股權市場的制度供給。


企巢新三板學院院長程曉明認為,不必為交易所、交易場所的說法差別感到遺憾,交易場所和交易所只是文字上的區別,無非是交易的活躍度上有差別,但這不是本質的區別。


交易場所的功能是融資并購,這一切都是基于定價,通過交易來解決定價問題。只要是交易場所,都會具有交易的功能,F實中即便新三板的交易比滬深交易所差很多,只要能活躍到能為融資、并購、大眾交易提供定價依據就夠了。新三板只是為科技企業,創業型企業提供股權交易,融資的平臺而已,沒有必要達到A股交易的換手率。


暖風頻吹,政策拐點正在來臨


今年以來,新三板政策層面暖風頻吹。3月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開始作《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在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部分,李克強總理首次談到“新三板”:“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股權市場,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


2月26日,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中,劉士余主席表示,“除了滬深兩所吸納新公司的能力在增強,新三板的功能在越來越突出,它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于如何改革,趙爭平副主席強調了完善市場分層,“改革的重點是完善市場分層,通過分層管理把發行、交易、投資人準入和監管的多方面改革串通起來,為更多的企業提供差異化的市場供給。把市場的積極效用進一步的發揮出來,重點支持創新能力強、誠實守信、運作規范,前景廣闊的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

2

新三板豪華版11111家掛牌公司背后的冷暖


4月24日,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更新至“11111”家。這是既去年12月19日,新三板掛牌數量剛好定位在10000家整數關口之后的又一“有趣”的數字。然而這與去年突破萬家整數關口時的“普天同慶”的局面相比,如今在IPO提速、人人都提Pre-IPO企業的背景下,這個數字看起來有點“冷清”——市場似乎在用“連續5個1”這樣的單身數字來表示無聲的冷暖訴告:


1、春節以來,新加入新三板的隊伍數量(新增掛牌數量)已經連續三個月出現下滑。


尤其4月份(截至4月24日),整個新三板新增掛牌數量僅88家,相比3月份的266家、2月份的303家,下滑程度是腰斬了再腰斬。新三板好久沒這么“冷清”了:月新增掛牌數量低于100家,那還是2014年的事兒了。


11、在審企業數量連續下滑,已經比IPO排隊數量還少。


與新增掛牌數量與月俱減相同的是,新三板在審企業數量也出現了連月下滑的情況。截至4月21日,新三板在審申請掛牌企業數量為513家。這個數字與3月24日的650家、2月24日的747家相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與2015年曾出現的千家在審企業“大塞車”景觀相比更是顯得“單薄”。值得注意的是,513家在審企業數量,比IPO排隊數量的549家還低,這是新三板擴容以來首次出現在審企業數量比IPO排隊數量還少的情況。


 都說掛牌數量超過萬家的新三板是“宇宙第一大板”,相比國內的主板、創業板、中小板,以其獨有的低掛牌門檻優勢吸引了眾多“門客”來此投靠。但如今IPO加速、每家企業都懷揣著一個“IPO夢”、資本市場人人見面皆哈腰談論擬IPO公司,IPO、轉板的火熱更加彰顯了新三板“后備軍”的“門前冷落車馬稀”。


111、還有414家企業準備”跳槽“


與新三板新增掛牌數量、在審企業數量雙雙銳減形成相比的是,想要“逃離”新三板、上嫁主板的擬IPO公司隊伍正在逐漸擴大。截至4月23日,新三板擬IPO公司(申報上市輔導+已排隊公司)數量已達414家。


 IPO加速的背景下,新三板掛牌企業都“躍躍欲試”,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面的水有多深,你我都心照不宣。就像最近有媒體報道的那樣,不管是為了便于融資、還是為了市值管理、品牌推廣,真假IPO的戲法,很快就會浮出水面。


但是!新增數量放緩、擬IPO公司隊伍擴大,這并不代表市場就一路低迷。相反,三個冷“1”數字背后隱藏著的是兩個喜人的“1”:


1111、市場周成交額呈上漲趨勢


雖然4月份以來,新三板日均成交額相比3月份,出現了回調的情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春節以來,新三板周成交額持續上升、并屢創新高的事實。2016年,新三板周均成交額為38億元,而春節以來這個數字已達48億元,同比增長了26%。值得注意的是,按月成交額來看,今年3月份,新三板月成交金額達294億元,創新了新三板歷史以來第二高的記錄,僅次于2015年4月份的373億元。


11111、市場指數企穩回升。


與之同步的是,新三板兩大指數:三板成指與三板做市指數雙雙上漲。新三板兩大指數在經過2016年下半年的跌跌不休之后,春節以來開始企穩回升:三板成指自春節前的1208點,已漲至1243點,已接近去年6月份的高點;而三板做市指數,雖然近期有所回調,但春節以后已從春節前的1100點漲至1130點,并曾摸高至1162點。因此,在新三板掛牌數量呈現“11111”家的背后,伴隨著新三板新增企業數量下滑的是,市場兩大指數和成交額雙雙上升,新三板二級市場正在悄然回暖。

3

2017年第一季度定向增資總金額288.78億元,同比2016年下降21.59%


1、 2017年第一季度定增融資規模288.78億元,同比2016年下降21.59%,3月融資情況回暖


從融資金額方面而言,2017年第一季度融得資金288.78億元,較2016年第四季度的515.21億元環比下降43.95%,較2016年第一季度368.31億元同比下降21.59%,略高于201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所取得的融資額284.38億和222.97億元。


從融資次數來看,也呈現相近的態勢,但是下降幅度低于融資金額。2017年第一季度共計定向增發771次,較2016年第四季度的894次環比下降13.76%,較2016年第一季度837次同比下降7.89%。


不同于15、16年第一季度融資次數和金額均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2017年第一季度的融資情況呈現逐月攀升的現象。雖然3月的融資次數300次略低于15年3月的331次,但是3月的融資金額高達124.24億創3年同期最高值,占第一季度融資總額的43.02%。較2015年同比上升441.68%,較2016年同比上升3.16%。


2、2017年第一季度有66家企業募得資金超過億


盡管2017年第一季度整體募資情況表現同比有下降,但仍有66家企業融資金額超過1億元。其中開源證券以14.70億元融資居首位,川山甲、青浦資產分別融資6.00億元、5.53億元位列第一季度融資二、三位。取得融資的前十名企業多將資金用于擴大經營規模、和補充現金流所用。取得融資金額的前十名企業詳情如下:


3、2017年第一季度新增部分定增預案存在“倒掛”情況


截至 2017年第一季度,新三板企業共計公告定增預案653次,其中剔除掉停止實施與股東大會未通過的定增預案,共計仍有 629 起定增預案仍在實施或審議階段。


根據 Wind 數據庫2017年4月15日的統計,在這 1095 起正在實施或審議的定增預案中,以轉讓價格比較穩定, 相對具有代表性的做市企業定增預案的增發價格與現行最新價為樣本來進行統計。 


其中, 629 起定增預案中共有70 起公告定增預案的企業轉讓方式為做市交易。出現定向增發的價格低于最新價的增發方案的企業為14起,占做市企業定增預案的 20%。在14起出現“倒掛”的定增預案中,平均預案每股差價率17.14%。從“倒掛”定增預案的每股差價率來看,差價率10%-40%的定增預案有起,占比為40%。而每股折價率小于10%、大于40%的案例分別為6起和1起。

4

一季度新三板20只牛股股價漲幅超過10倍,科研、信息技術業表現明顯


截止昨日,新三板掛牌公司已達11111家。而從市場表現看,今年一季度新三板出現股價漲幅超10倍以上的20只牛股神話。牛股所處行業中,科研、信息技術行業比例明顯較多。


2017年以來,新三板交易活躍度逐漸提升,三板做市及三板成指也迎來一波上升行情。三板做市指數震蕩上揚,一季度最后一個交易日收于1159.68點,累計漲幅達4.28%。三板成指亦錄得累計0.26%的漲幅。同期新三板部分公司出現了不少牛股神話,康達股份、江蘇科幸、漢衛股份、加力股份、數騰軟件等20支個股股價漲幅超10倍以上。牛股所處行業中,科研、信息技術行業比例明顯增多。


在今年第一季度漲幅前二十的牛股中,康達股份以188900%的漲幅位列新三板一季度漲幅榜榜首;江蘇科幸、漢衛股份、加力股份、數騰軟件股價均大漲超100倍。祥云信息、特思達、世紀本原、三江股份、點眾科技、高信股份、瑞濟生物、東軟聚會、創通信息、新立科技等15家企業股價漲超10倍以上。在牛股榜單中,可以發現科研、信息技術業牛股市場表現提升明顯,市場關注度不再集中于制造業。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認為,新三板牛股普遍存在四大共性。首先,行業景氣很重要。其次,領先行業的技術是很多企業搶占市場、擴大規模、打造品牌、提升利潤的法寶。第三是細分子行業龍頭,護城河越來越深。很多企業或在其細分專業領域、或在其所在地區,甚至是所在大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的龍頭企業。第四是估值起步較低、業績穩定增長。對于2017年新三板投資邏輯,在諸海濱看來,仍是優選高端制造、新材料和信息技術等行業。

5

年報披露扎堆延期有企業或摘牌,退市力度大對新三板絕非壞事


年報披露扎堆延期


根據全國股轉系統相關規定,每年4月30日之前掛牌的新三板公司,需在當年4月30日之前披露上一年年報。然而,據股轉系統官網發布的公告統計顯示,4月21日,有逾90家公司發布年報延期披露的公告,4月20日則有逾120家企業表示無法按照預期的披露時間進行披露。而在4月17日至4月21日這一周時間內,就有逾500家企業延期披露年報。這也意味著平均每天有逾一百家企業不能按時披露。


對于延期披露的原因,在其發布的公告里,大多數企業將其歸因為,由于審計工作較為復雜。這一說法也并非完全的是托詞,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確實過多,截至4月24日,在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已經高達 11111 家。此外,還有多達7206家企業擬掛牌。單從掛牌企業數量而言,新三板無疑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了。


但我們知道,掛牌公司所發布的財務報告,是需經具有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相比于A股上市公司,新三板掛牌企業的審計費用偏低,這造成了會計師事務所動力不足。此外,不少公司的經營本身尚待規范,審計機構工作量大之余,承擔的風險也很大,這就導致相關機構不愿意增添相關業務的人手。如此一來,相比于新三板掛牌企業的增速,會計師事務所本身及相關業務人員的增速明顯滯后,這就導致目前的會計師事務所匹配不了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4個月內需審完一萬多份報表,注冊會計師明顯的人手不足。此外,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一定的問題,也是部分企業無法按時披露年報的重要原因。


對于那些延期披露年報的公司而言,它不僅會遭到主辦券商的風險提示,更有甚者會因延期披露年報而被股轉系統強制摘牌。這些情況事實上早有先例。全國股轉系統官網2016年6月30日發布的對兩家未按時披露半年報的掛牌公司實施強制摘牌的公開信息顯示,據相關規定,全國股轉公司在2016年6月30日對未按規定期限披露2015年年度報告的朗頓教育(831505)、中成新星(831610)實施了強制摘牌。這是全國股轉公司首次對掛牌公司實施強制摘牌。隨后,在2016年10月31日,全國股轉公司又對未按規定期限披露2016年半年度報告的森東電力(833364)、眾益達(833974)實施了強制摘牌。


“有進有退”是健康市場常態


這其實是個好現象,于新三板市場而言,其實,退出與進入同樣重要,有時乃至更為重要。


正如新三板智庫公號于4月22、24日所推送的兩篇文章里所一再強調的,“就當前的新三板而言,其最大的困境仍然表現為流動性不足。”而事實上,中國并不缺流動性,恰恰相反,中國是流動性泛濫。真正缺乏流動性的只是新三板而已。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新三板市場還不能從供給端為投資者提供有效供給,現有的供給結構還缺乏對投資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還不能更好的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無法將這些流動性有效導入。”


更為重要的是,新三板掛牌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且實行準注冊制,相比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企業間差異很大,主要表現在:在新三板掛牌企業的上市條件相比A股大為降低,平均規模較小、經營不夠穩定,高科技類公司創業初期具有較大成長潛力的同時,風險也更高。因此,從提高供給端的供給質量、激活市場活力的角度來看,相比于滬深兩市,更有建立和強化退市制度的必要。


原因很簡單,退市機制能夠迫使這個市場中不合格的企業出局,有助于凈化市場。這對市場內的優質企業是有利無害的,也會減少市場內“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進而提高投資人對場內企業的信心,使得市場在維持一定規模的同時,能夠吸引流動性持續流入,從而充分實現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因此新三板市場的退市機制,需要更為市場化、比A股市場要更加嚴格,以此來強化優勝劣汰,保持市場的整體素質。


此外,退市風險對股票投資者而言是一種終極風險,也是對其風險意識的最大約束,在風險更大的新三板市場更是如此。否則投資者買的股票都是不死金身,誰會有風險意識?到最后就不僅沒有風險意識,反而更傾向于去盲目暴炒那些垃圾公司,這也不利于投資者的保護,也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更為重要的是,新三板強調創新、包容的市場理念,而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本身就是一個毀滅性創造的過程,在這個毀滅性創造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優勝劣汰的現象,如此一來退市制度自然就成為題中之意了。


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超過滬深兩市上市企業的總和,一方面,有部分企業從自身發展、穩定控制權和成本收益等方面的考慮,認為不再需要繼續維持掛牌地位,有主動退市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企業長期無成交、無融資、估值過低。經濟學的原理告訴我們,資源永遠都是稀缺的,這類企業事實上占用了寶貴的市場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它們還分散了監管力量。于新三板市場而言,這類公司根本就是僵尸企業,是需要予以出清的“債務”,它們顯然已不再適合公開交易。對于這類企業而言,確實有強制退市、徹底出清的必要。


退市機制還需再完善


當然,當前的退市機制確實需要再完善。首先在于退市的標準。既然市場已經分層了,那不同的層級,就應有不同的退市標準,而不應是簡單的一刀切,否則分層無意義。譬如,在納斯達克,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Nasdaq Global Select Market)、納斯達克全球市場(Nasdaq Global Market)和納斯達克資本市場(Nasdaq Capital Market)這三個層級的市場,其量化標準就有所不相同;


其次在于退市流程。我們的強制退市機制,往往不給那些被退市企業上訴的機會,這就讓本來正當的一種機制,蒙上了一套不透明的面罩。關于這點,我們仍然可借鑒納斯達克的經驗——強制退市采取聆訊制,給予那些被強制退市的企業逐級上訴的機會。這種制度安排,為掛牌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緩沖機制,更提高了退市過程的透明度。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減少了監管者本身犯錯的可能性,使得整個退市制度趨于更公開、公平、公正。


當然,強制退市的力度也需要更大一些。從目前來看,這種力度還是不足。截至目前,真正因為觸犯退市標準而被強制退市的企業寥寥可數。這讓人不由的聯想到了,僵尸化的“不死鳥”滿天飛的大A股。警惕重蹈A股退市機制覆轍,是新三板的當務之急?傊诋斍岸裕晟仆耸袡C制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