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xxxx视频播放免费_啊灬啊别停灬啊灬快点小柔_一本大道香蕉高清视频在线 _日韩欧美福利 -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你的位置:首頁 > 領耘資本 > 產業研究

思創銀聯于曉軍:搭建場景平臺 助力銀行互聯網轉型

2016/10/17 17:30:17 點擊:547
 

“先把沒有網絡開發運營能力的中小商戶聚集到平臺中升維線上服務能力,再在線上進行用戶擴散與推廣”。

|   挖貝網 郭麗霞

與互聯網金融公司相比,銀行互聯網思維的轉變總是稍顯滯后,其從互聯網過渡到移動互聯網的兩個階段痛點無數,用戶流失嚴重,而這恰巧孕育了商機。

 思創銀聯抓住了這一契機。 互聯網在中國落地后,整個銀行業擁抱互聯網的態度也十分積極,‘要用十年的時間,把銀行業務搬到互聯網上去。而銀行走向互聯網,首先下了一盤“創辦網上銀行”的棋局,它讓人們直接訪問銀行網站就可以網隨時隨地辦理金融業務。 

不過,這種網上銀行服務當時還無法完提供銀行的所有服務內容,眾多安全驗證步驟設置了極高的入門門檻,人們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學習和適應這套系統。 在銀行業務需求快速增長的壓力下,“網上銀行”固有的局限讓其辦理效率顯得不太趕趟兒。“僅僅把互聯網作為一種渠道的意識阻礙了銀行互聯網的應用”,于曉軍若有所思。 

2005年,思創銀聯率先為中國工商銀行定制化開發了一臺“網銀自助設備體驗機”。這是當時國內第一臺網銀自助服務機器,它把金融業務的柜臺辦理分流到了網銀自助服務端,使得網上銀行的應用普及、網點自助服務得到了大幅提升。 大概一年后,所有的銀行都認識到了這個稀罕物,思創銀聯的客戶也同步發展到了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和80多家中小銀行客戶,并且在網上銀行自助服務設備這個細分了領域,獲得了70%的市場占有率。 

二代身份證應用后,思創銀聯新增了一項業務,開始為銀行提供關于第二代身份證的系列核驗產品,方便銀行業務辦理中對身份證的讀取和驗別。這項業務可應用的范圍從銀行延伸至公安部、教育報考等多個領域,直至移動互聯網時期,它都占據著公司營收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說十年前銀行的‘互聯網即渠道’思維局限給思創銀聯提供了第一個契機,那么日后在移動互聯網時期,銀行與第三方金融平臺的市場爭奪戰就算得上是它的第二個契機。 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雨后春筍般興起并飛速發展,傳統的線下支付向互聯網支付轉變,人們不再去柜臺辦理業務。用戶的嚴重流失給銀行帶來了壓力,大銀行如此,小銀行更是生存危機。 

為解決用戶流失問題,各大銀行紛紛開發了很多手機銀行app,但這些app的基本功能無外乎是對柜臺的業務的移植,“以銀行為中心的”銀行產品,相比“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產品,使用率十分有限。 

于曉軍注意到,互聯網金融普及后,銀行吸收存款的的來源從過去的儲蓄變成了人們在場景中的消費結算。“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滲透普及,銀行的渠道和交易入口已經遠離了高頻高粘性的交易場景,因而需要尋求與第三方的合作,把渠道和交易入口帶到交易場景中去。” 

“受制于銀行金字塔的體制和運營機制的固化,銀行不可能去建設和運營消費場景。”2013年,在主要股東田溯寧帶領下,思創銀聯正式布局銀行消費場景平臺,這便是思創銀聯的第三大業務——金融互聯網平臺的開發和運營。 關于這一場景平臺的設計,思創銀聯首先在技術上幫助銀行開發各類平臺產品。其引入銀行支付、存款和貸款業務具備銀行業務的基本功能,還增添了很多新的場景服務,至今涵蓋了o2o、金融電商、企業社交和大數據平臺。 

在場景的選擇上,“思創銀聯針對銀行的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先后為工商銀行開發了“工銀e生活”,為北京農商銀行開發了“社區e服務”、“鄉村游”,為廊坊銀行開發“微銀行”等等。 做完開發再做運營。 

于曉軍告訴挖貝網,“銀行需要一個機制靈活、執行力更強、利益分配體系更完整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業務推廣”。

 

為爭奪用戶市場,思創銀聯找準了自己的切入點,“先把沒有網絡開發運營能力的中小商戶聚集到平臺中升維線上服務能力,再在線上進行用戶擴散與推廣”。 

于曉軍對挖貝網說,“對銀行而講,最重要的客戶其實是商戶”,不能很好的為中小企業服務恰是銀行的弊端,“如何更好的為中小企業服務恰恰是銀行互聯網化的關鍵一戰。” 

思創銀聯搭建的場景金融服務平臺包括銀行、商戶、用戶三端。對于商戶端而言,這種平臺具備銀行的電子收銀臺功能,在交易收、付款的過程中,直接把銷售的錢轉化為理財產品。 相對于其他第三方平臺的金融理財產品,“這種場景平臺最大的好處便是‘銀行的金融產品能智能的有安全保障地相互轉換、讓商戶的收益最大化’,這也是思創銀聯服務發展商戶的一個亮點。” 

在銀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初期,移動互聯網公司布局的社區服務、理財等應用場景已日趨豐富,微信理財、支付寶的“口碑”已基本奠定市場格局。如何進行市場推廣,于曉軍認為,“爭取用戶是一個時間過程。” 另一方面,人們已經習慣了互聯網產品的使用體驗,思創銀聯的設計顯得有類似。于曉軍認為“銀行不一定要凡事都沖在最前面”,用戶去哪里,思創銀聯就去哪里。 他補充說,“我們是要追隨這些創新者,但一定要圍繞用戶需求不斷完善產品設計。” 

產品要獲得市場占有率,當然離不開高昂的推廣成本。這一點思創銀聯也并不犯難,“把銀行過去在物理網點吸收存款的渠道費用直接轉化到商戶推廣中,網絡吸存的補貼費用既是成本的轉移又提高了效率,同時,銀行線下物理網點的推廣也會產生作用。” 2012年掛牌新三板后,思創銀聯業績得到了連續增長,據挖貝新三板研究院顯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營收分別達到了6002.80萬、1.03億和1.62億,而僅2016年上半年就實現了8414.39萬的營收。 

談及銀行與京東、微信理財、支付寶等互聯網公司的競爭,親歷銀行互聯網化全過程的于曉軍看的很清楚:前者在具備金融業務的基礎上邁向互聯網;后者則先建立商業關系,隨后派生出金融服務。 

“這是“先商業、后金融”和“先金融、后商業”的區別,目前還不到短兵相接的時候,但最后一定會有一個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