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耘匯(365期)| 骨科治療術后康復的重要性
骨科治療術后康復的重要性
“傷筋動骨一百天”,對于大多數骨科手術患者而言,這句俗語比醫囑還管用。在他們看來,手術結束后只需靜養,一動不動躺三個月就能迅速恢復健康,萬事大吉。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隨著大量骨科手術的開展,醫生們發現,即使病人的患處在術后已經得到固定或者愈合,但在肢體關節功能的恢復上仍存在較大的問題。
任何一種手術,如果不配合術后康復治療,都很難確;颊吖δ茏畲蟪潭鹊母纳啤T蛟谟冢中g解決的僅僅是疾病本身,而康復訓練能使得患病機體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
術后的康復訓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手術效果的好壞。我們需要認識到:精湛的手術技術只有結合恰當的康復治療,才能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骨科專家強調,骨科治療術后康復十分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點:
1. 有利于消腫:創傷導致局部出血、水腫,靜脈和淋巴回流障礙又加重水腫。肌肉的痙攣、活動減少,使肌肉對靜脈回流的唧筒作用消失。肌肉的收縮鍛煉可以增加損傷肢體的血液循環,肌肉的唧筒作用增加靜脈及淋巴回流,促進水腫消退。
2. 促進骨折愈合:局部血液的增加,為骨折端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血運基礎。在二期愈合的階段,骨折端處于相對穩定也就是彈性固定階段,此時,由于肌肉的收縮活動骨折端可產生微動,這些輕微的異常活動可以刺激骨折端產生大量骨痂,有利于愈合。骨折端的縱向擠壓可使骨折端緊密接觸,使骨折愈合加速。在骨折愈合后期,肢體承受一定的生理壓力可以促進骨痂塑形,使之更為符合生物力學需要。關節內骨折早期的關節活動,可以使關節塑形,對恢復關節面的活動度很有意義。
3. 減少關節僵硬: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術后受損的關節或鄰近關節處于長期制動或活動減少的情況下,軟骨得不到擠壓,加上關節液的形成減少,關節軟骨失去滋養,出現壞死、脫落。關節腔內的壞死軟骨片導致大量的白細胞滲出,釋放炎性介質,加重了關節滑膜的充血、水腫、滲出,使關節粘連加重。肌肉的粘連是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的另一原因。粘連的肌肉失去正常的收縮功能,致關節活動障礙。早期的康復鍛煉可最大程度減少關節及肌肉粘連的發生。
4. 減少肌肉萎縮和肌力下降的程度: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關節運動功能喪失,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功能鍛煉可以減少肌肉萎縮程度,并使肌肉盡快恢復正常肌力,還可以始終保持中樞神經系統對相關肌肉的支配,一旦固定解除后不需要重建這種關系。
5. 減少臥床并發癥:可以防止肺炎、褥瘡、皮膚壓迫性潰瘍、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出現。
6. 促進神經肌肉反射,協調功能的恢復:例如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經過本體感覺等訓練,有助于下肢關節平衡和協調能力的恢復。
因此,目前在不少西方國家,都普遍采用一體化治療方案:Integrated Therapy Solutions(ITS),核心理念就是把骨骼及軟組織損傷的治療分成急性期、康復期和預防期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給病人不同的治療方案及產品,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最佳的運動功能恢復,已經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重復受傷的幾率。
在康復期的時候,針對病人的不同癥狀,進行藥物、康復、理療、限制/輔助運動、常用支輔具等治療,幫助患肢的功能恢復,并解決疼痛。
術后康復建議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通過全面評估,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方案。并通過手法治療,如軟組織松動術、疤痕松解術等;物理因子治療,如冰療、電療、超聲等;及主動性訓練,如活動度及力量訓練等綜合性的康復手段,提高肌肉力量及耐力、加強本體感覺及平衡穩定性,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信息來源:領耘資本研究中心、積水潭足踝
- 上一篇:領耘匯(366期)| 智慧與時代的變革 2019/1/29
- 下一篇:領耘匯(364期)| 2019年六大創新醫療器械行業分析 2019/1/28